第122章
他找的那两人,一个是焦勖,一个是汤若望(字道未)。
焦勖是明朝后期著名的火器研制家,而汤若望则是德国科隆人。
汤若望虽是个传教士,但对欧洲火器科学技术十分了解,与焦勖二人辑录《火攻挈要》,加上附录为《火攻秘要》一卷,合称《则克录》,去年就已刊印发行,这本书对火器制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因大明朝廷摇摇欲坠,很多并未实际实践。
(史上,汤若望后来跟比利时来中国传教的南怀仁一同参与过修订历法的工作。)
二人进了殿后,俯身就要行礼,却见朱元检摆了摆手。
“不用多礼。”
两人稍微愣神,便连忙道:“谢陛下。”
说实在的,焦勖有些激动。
他一个名不经传的工部小吏,陛下竟然记得他,还特意召见。
这可是无上的荣宠!
他心中激荡,看向帝王时眼中满是炽热,“不知陛下忽然召臣等前来,所为何事?”
“当然是有要事。”
朱元检目光灼灼看着二人,声音不疾不徐道:“大明如今群狼环伺,不管是平内乱,还是抵抗外敌都需要大量军械,而火器便是重中之重。”
“是以,朕召你们前来,就是想讨论讨论如何能尽快研发出新式火器。”
“尤其是,便于携带,且不论是杀伤力,还是距离都有较大改进的火器。”
啥?
新式火器?
还要便于携带,杀伤力强?
焦勖顿时愣住了。
其实也不是朱元检心血来潮。
而是在朱由检的记忆里,他曾在闯贼攻城那日手持三眼铳,带着数百名条件先后到朝阳门(齐化门)、崇文门、正阳门突围,均告失败,后召集群臣无一人入朝,最后才决定煤山殉国。
所谓的三眼铳,就是用熟铁锻造卷打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而成,所用弹药便是铅弹,或是碎铁砂、火药等。但这东西装填速度太慢,而且杀伤力不足。
汤若望想了半晌,皱眉道:“皇帝陛下,这事恐怕有点困难。”
“很难吗?”
朱元检微微一笑,拿起桌上的图纸放在了两人面前,“那你们看看这个。”
“这是。。。。。。”
“这是。。。。。。”
“这是毕大人燧发枪的详解图?!”
如果说焦勖是崇祯年间的火器专家,那在他之前还有位就必须提。
一位是南宋时期的陈规(字元则,南宋文臣,有著《守城录》留世。)。
此人通晓兵法,尤精军事工程,善守城。其发明的竹制火枪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那种火枪使用的是火药和弹丸,是所有管形火器的鼻祖。
另一位便是万历乃至崇祯初期的军事天才,毕懋康(字孟侯,中国明朝官员、武器专家。著有《疏草》2卷、《西清集》20卷、《管涔集》5卷。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
毕懋康一生政绩突出,却在万历末年遭到遭魏忠贤排挤,被御史王际逵弹劾,遂被削籍。后来朱由检登基,他被重新启用,任命为南京通政使,升兵部右侍郎后。
当时崇祯命他制武刚车、神飞炮等,制成后他撰写《军器图说》献于朱由检,因而擢升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厘,但因其不愿与宦官同流合污最终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