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见帝王提到了番薯,蒋德璟顿时双眼放光,“臣听王大人说了陛下的意思,来见陛下正是想请陛下让臣能跟王大人一起做这件事,让京城的老百姓能快点种上这东西,缓解下粮食紧缺带来的压力。”
“你会会这些?”
朱元检没料到他二人竟想到了一处,立刻来了兴趣。
四人又聊了许久,蒋德璟自然将自己所知尽数告知了朱元检和王庭梅,包括番薯的栽种方法,还有他想跟着郑芝龙一起去皮岛的心思。
朱元检听他说完这些,看着他时眼里满是赞许。
蒋德璟见帝王对百姓的苦楚如此了解,对农业如此看重,不由得感叹帝王与之前大有不同,心中也越发坚定要跟着帝王为家国天下的心。
可他忽然又想到了一个人。
“陛下,您可还记得宋应星(字长庚)?”
朱元检顿时愣神,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你说的是。。。。。。著有《天工开物》的宋长庚?”
他当然知道此人。
宋应星与焦勖一样,都是明朝的科学家,但二人研究的方向完全不同。
焦勖和毕懋康这些人热衷于火器,而宋应星则痴迷于农业、手工业、自然科学与技术、政论等各个方面。而他于崇祯十年初刊的《天工开物》四卷十八章,附有插图一百二十三幅,涉及农业、手工业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农业、工业技术百科全书,被视为中国科学史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等。
(他的著作大多如今已失传,后江西发现其4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史上大明覆灭后,他与兄弟宋应昇寄希望于南明,但南明朝廷被马士英等人把持。后清兵南下,宋应昇服毒殉国,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咱记得他是今年春日刚辞官回了奉新?”
“是。”
蒋德璟回答的很肯定,眼含期待道:“陛下,请容许臣说一句公道话。”
“长庚此人是臣见过的人中,在农业研究上天赋最高的,而且他这人从来不念功名,与世无争,可先前陛下并未重用他,而他也因在朝中常遭小人欺负,这才会辞官回乡。”
“陛下如今既然想大力发展农业,何不请他回朝帮助王大人?”
“中葆啊。”
朱元检听蒋德璟说完这些后,眼中登时露出激动的神色,“你说到咱心坎里去了!”
“咱们大明如今正缺宋长庚这样的人才,咱这就让人拟旨,立刻封宋应星为工部左侍郎兼屯田司郎中,负责咱大明农业种植之事。这旨意。。。。。。”
他略微顿了下,拍着蒋德璟的肩膀,“你正好要去给郑芝龙传旨,此事便也一并交给你办。另外,你去了福建若是见到陈振龙或是其族人,可否将他们也一并带来京都?”
“臣明白,臣遵旨!”
蒋德璟虽然知道番薯和土豆的栽培及种植办法,但这东西是陈振龙他们带回来的。若是想要让百姓们相信这东西比粮食产量更高,且能饱腹,而且在种植中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那最好便是由带回来的人来教授他们种植,是最直接,最好的法子。
当然,蒋德璟此时心里也是分外感慨。
他原本只是想将此事禀告给朱元检后,便寻思着留在京都看还能帮朝廷做点什么,但没想到帝王竟然直接开口应允了他跟着郑芝龙去皮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