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相当于她拿着一万块工资的时候,有人每月花十万块在市场上租摊位。
别管过了多少年,她都没有这个魄力。
叶起福嘿嘿笑:“要是赚不回来,我干嘛天天在这守着?”
每月300至700元不等的租金,的确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市里刚开始公布租金时,引起一片哗然,很多抱有期待的人都嚷嚷着不租了。
要知道在菜市场租个摊子才十块钱。
但这年头真有胆子大的人,在其他人等着跟市里讨价还价的时候,有好多在特区赚了钱的倒爷,率先将位置最好,每月700租金的摊位租了下来。
剩下的两千个摊位也很快一扫而空。
因着一期的摊主都在大棚里赚到钱,顺利搬进了大楼,所以二期三期工程招商的时候也很顺利。
叶起福还算眼疾手快,抢了一个二期的摊位。
发现亲妈还半信半疑地望着他,叶起福小声说:“刨除每月租金,我一个月能赚六七百块钱!”
起球之前没问过他的收益情况,这会儿听说了,不由瞪大眼睛问:“你就卖这些破玻璃,竟然能赚那么多钱?”
“嗯,这些玻璃工艺品都是我自己的厂生产的,自产自销,比他们从南方进货的成本低。”
叶起福是学化工的,大专毕业时被分到了一家国营玻璃制品厂当技术员。
他在工厂干了一年,厂里的效益和厂长的能力都不行,他在那厂里呆得没意思,索性就办了停薪留职。
听说小姑当了副市长,滨江又鼓励私人办厂,所以他就回滨江投奔亲人了。
他那时手上没什么钱,跟五叔合伙办了一家玻璃工艺品加工厂。
主要生产玻璃摆件,比如十二生肖摆件、福禄寿、红双喜、雄鸡报晓等有吉祥寓意的婚礼摆件,还有外国流行的烟灰缸、水晶球什么的。
反正就是市场需要啥,他就生产啥。
五叔还有个肉制品加工厂要经营,出了钱以后不怎么插手玻璃厂的生产。
叶起福自己摸索着干,还挺有意思的。
工厂办了起来,他又在石道街租了一个摊位,跟前店后厂的模式差不多。
客户下单以后,工厂随时开工生产,除去摊位、厂房租金和三个工人的工资,他一个月还能剩六七百。
玻璃是易碎品,每月有不少的损耗,所以,与那些卖服装的摊主相比,他这六七百不算很多。
黄黎没急着离开,在他的摊位上呆了一下午,眼见他接待了好几拨客户,不但有滨江本地的,还有来自德化和中江的客户,有的还要求走铁路发货,她总算是放心了一些。
看来儿子这每月四百块的摊位费不白花。
石道街的客流量确实挺大的。
*
亲嫂子回了滨江,叶满枝和吴峥嵘一起去军工大院给三嫂接风洗尘。
但他俩都是大忙人,吴峥嵘还忙着准备国庆阅兵事宜,叶满枝操心石道街的建设工作,只能将陪伴黄黎的任务交给出租车和起球。
从出租车那里,叶满枝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这种类似于“前店后厂”的模式,其实也适合国营轻工企业。
除了个体户,国营工厂也可以在石道街设置一个专营柜台,自产自销。
石道街的客流量远大于国营百货商店,很多外地客商到了滨江就直奔石道街,这对国营工厂来说,是个很好的销售渠道。
她正在家琢磨向各厂厂长,推荐一下石道街的摊位呢,吴玉琢从外面跑了回来。
身后还跟着个同学。
“怎么让同学在外面等着?”叶满枝对闺女说,“既然已经到家门口了,就请人进来坐坐吧?”
“不用了,我回来取点东西就回实验室。”
吴玉琢说着话就跑回了自己房间。
叶满枝往院外望了一眼,等在外面的是个穿军装的寸头男同学。
她家这院墙其实挺高的,一般人窥视不到内里的情形。
但她居然越过院墙,看到了那个男同学的头顶。
她暗自在心里嘀咕,这孩子长得还挺高的。
有言磨磨蹭蹭半天没出来,叶满枝便走出去客气地请人家进来等。
对方挺大方地给她敬个军礼,自报家门说:“阿姨,我叫宋锦生,是吴师姐的同系师弟。”
“小宋,你进来坐吧,吴玉琢回屋找东西还得有一会儿呢。”
叶满枝看清对方的长相,心想,这小宋长得真够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