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 第254章 终章下(第2页)

第254章 终章下(第2页)

“这是滨江市长来光明街开设人民大课堂的场景。在台上讲课的就是市长,坐在台下听课的几千人都是光明街的居民。”

“还有这张,”叶满枝把那张居民们拿着板凳、排着长龙去听讲的相片指给她,“这张相片获得了‘全国社会主义新闻摄影展览’的金奖,被很多报纸转载过,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典型。”

如今再回头去看,当时的日子真的不富裕,但生活似乎还挺有奔头的。

三十年过去,窑姐儿出身的薛巧儿,培养出一名大学生。

从没读过书的郑东妹当了理发师傅,去年还自己开了一家美发店。

蹬三轮的赵强据说也组建了一个运输队。

……

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

樊竹看过她提供的资料,在心里感叹,来采访叶市长果然没错,她能提供的素材算是所有受访者中最多的。

他们节目组追溯历史的过程困难重重,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和老物件,很多都在运动中销毁了。

像叶满枝这样由个人完整保存的资料,并不多见。

两人围绕基层工作聊了很久,提到了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建国十周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大事发生时的情景,甚至还介绍了她在省大读书时的情况。

樊竹微笑问:“您在街道工作,又考上了大学,那几年应该是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段时间吧?”

即便是放在当下,上大学也是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

然而,叶满枝沉吟一阵后,却说:“在基层工作和上大学,的确对我影响很大,但是真正给了我极大震撼的,对我而言意义非凡的,其实是两个瞬间。”

樊竹连忙问:“您能展开讲讲吗?”

“第一个是我被任命为滨江曙光机器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的时候。”

“这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樊竹记得她之前就担任过副厂长、副主任了。

叶满枝笑说:“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我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咱们平时总提到‘责任感’这个词,其实年轻人的责任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需要一点点学习和积累。”

“俗话说,天塌了有个儿高的顶着。在街道和工厂工作时,有领导在前面顶着,就相当于有了主心骨,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做工作即可。可是,当前面的依靠没有了,需要由我做决策,成为别人的依靠时,这种责任感就特别强烈了。”

“我要为这家大型国营工厂全权负责,肩负全厂两千个家庭的生计和未来,在我意识到这件事的那个瞬间,才真正成长为一名干部了。”

叶满枝觉得,她当时在心理上完成了一次蜕变。

她没在这上面讲太多,转而说起另一件事。

“第二个让我大受震撼的瞬间,是在1973年1月。”

樊竹惊讶道:“时间这么具体?”

“对,那时我国正计划引进一条彩电生产线,我作为曙光厂的谈判代表,跟随部委组织的考察组,出国进行了考察。”

叶满枝讲得比较含蓄:“当时我国的电视机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然而,那次考察,他们就是去了电视行业最发达的日本。

那种冲击和震撼,是叶满枝至今回忆起来还会感到难受的。

那是她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有多落后,知道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

“我那时候非常焦虑,想尽快买条生产线追赶上去,又苦于没有资金而无从下手。当时全国一盘棋,国家不容易,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做出决定采购二手设备的时候,我内心其实特别煎熬。”

“那两条生产线已经用了十年,是人家淘汰下来不要的东西。跑去跟人家谈价钱的时候,我面皮都是滚烫的。”

想到家里的情况,她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跟人家谈。

明知落后,却不敢说,只能回家跟吴峥嵘讲几句。

樊竹说:“可是您当时做出的决定,让电视机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叶满枝摇摇头,客观地讲:“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决定,采购生产线要用到外汇,企业手里哪有那么多外汇?当时曙光厂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州广播器材厂和天津无线电八厂的支援,那两条生产线是举三个省市之力引进的。”

曙光牌电视机在滨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滨江一直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在轻工业方面,没有诸如永久牌、北京牌、光明牌这类全国知名的品牌。

但是,曙光牌电视机横空出世,畅销全国以后,间接帮滨江打开了知名度。

所以,曙光厂的发展,也是《滨江记忆》中要展现的一部分。

樊竹详细询问了他们去日本考察的情况。

叶满枝尽量细致介绍了,她也想将这段记忆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分历史。

“时下的人们一定无法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现在的曙光电器公司,不但有彩电业务,还有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甚至还在研发微波炉,一片欣欣向荣。听说曙光牌的一款彩电,还在今年得到了技术进步金奖。”

如今的曙光厂,已经实现了曾经那个追赶833厂的目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