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轻轻地说:
“这是一个人在告诉你他的挣扎,他的迷路,他的期盼,他最终仍然选择回家的故事。”
“——这,才是调性的美。”
台下一片笔记的沙沙声,还有听众悄然擦去眼角的光。
而林恩继续向下推进讲座内容,逐步从古典三段式讲到奏鸣曲式,再从奏鸣曲中如何构造调性冲突谈到浪漫派作曲家如何“篡改”调性逻辑以服务情感表达,尤其讲到舒曼和拉赫玛尼诺夫在调性扭转上的自由时,他的眼睛里带上了淡淡的光:
“他们知道规则,然后故意违背它。”
“就像……”
他顿了一下,目光投向台下人群的一角,那人坐在灯光照不到的走廊尽头。
“就像一个人知道你会伤心,但他还是忍不住,爱了你。”
话音落下,场下一阵轻微的骚动,却没有人打断。
他收回视线,继续拿起琴,演示“主调-副调冲突”在奏鸣展开部中如何引听觉张力。
一整场讲座,没有一句废话。
每一句话、每一个音、每一次停顿,都是音乐结构本身的呈现。
两个小时后,最后一页讲义投影亮起,上面只有一段话:
“调性的意义,不是为了安定听众的耳朵,而是让人,在混乱与未知中,始终渴望一处归属。”
——lynne
林恩放下琴,对麦克风轻声说:
“愿你们都能听见自己的归属。”
全场起立,掌声雷动,仿佛浪潮般翻涌。
有人红着眼。
有人站着鼓掌,久久不坐下。
那一刻,没有人再去议论他是否难以接近,或太过冷淡。
他们只知道,眼前这个男人,把“调性”这一古老的结构,拉成了一种近乎人类本能的情感线索。
而他本人——也成为了那道最清晰的“回家”音。
讲座进入尾声,灯光稍稍柔和,舞台一侧亮起侧幕。
几位来自京音与帝国乐院的教授陆续登台——有年逾六旬的德系音乐史专家、有以严苛着称的旋律分析学教授、也有身兼作曲与演奏的现代派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手持讲义,站在林恩身侧,像是一次联合致敬,又像是一次严谨的公开质询。
屏幕重新亮起。
上面写着一行字:
“回到当下:对林恩本人风格的多重解读。”
下方,数十段曲谱轮番闪现,正是林恩历年来的代表作品节选:《op夜中行板》《燃烧的三重奏》《献给k的主题与变奏》《山之颂》《十三月的日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在所有作品最底部,被金色细字单独列出一:
——《时间的回响》(echoesofti)
讲座主持人、京音作曲系主任宋教授轻轻开口:
“林教授的作品,向来以其调性体系的延展性、主题与副主题之间的哲学性张力而着称。尤其在《时间的回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策略。”
他转向林恩,笑着问道:“这部作品……你愿意为我们现场讲讲,是怎样构思的吗?”
林恩没有马上回答,只是看了看台下。
那一瞬,聚光灯恍惚在他睫毛上映出一道淡淡的弧。
他缓缓开口:“《时间的回响》,其实不是我最复杂的作品。”
“它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展开部’,也没有华丽的终章。”
“它只是——我记忆中,时间最孤独的样子。”
场内一阵低语。
他抬起手指向屏幕:“主题由c小调的主旋律开始,先是五度上行,然后断裂,下沉两个八度。你们可以看到,我在开头就使用了‘旋律性否定’,把听众从传统主音期望中抽离。”
教授们开始补充分析:
“这个下沉非常规,它造成的是一种非预期主调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