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下,夏澜的眼睛酸涩得几乎睁不开,但她仍死死盯着手中这本《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书是从县高中图书馆借来的,纸张泛黄,边角卷曲,但对此刻的她来说却比黄金还珍贵。
"先吃饭吧。"沈毅将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薯粥放在桌上,"都热了三回了。"
夏澜头也不抬,只是无意识地"嗯"了一声,手指继续在笔记本上疾书。她已经连续熬了两个通宵,把能找到的管理书籍都囫囵吞枣地啃了一遍。虽然这些八十年代初的教材在穿越前的她看来太过基础,但对现在的夏家村来说,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duot分析"她喃喃自语,在纸上画了个十字,分成四个区域,"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沈毅好奇地凑过来:"这是啥?"
"管理工具。"夏澜揉了揉太阳穴,"帮咱们搞清楚搞旅游有哪些优势,会遇到什么问题。"
她简单解释后,沈毅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战前分析嘛!敌我优劣、天时地利!"
夏澜忍不住笑了。不愧是军人,什么都能联想到打仗。不过这个类比倒很贴切。
"来,咱们试试。"她拉着沈毅坐下,在纸上写下:
优势——风景好、有工厂、离县城近;
劣势——路不好、没经验、住宿条件差;
机会——城里人爱新鲜、政策鼓励;
威胁——审批风险、竞争
写着写着,夏澜突然停下笔:"我们得做个详细的市场调查!"
"啥调查?"
"就是"夏澜想了想,换成村民能听懂的话,"打听清楚城里人喜欢啥,愿意花多少钱。"
第二天一早,夏澜就组织了几个识字的小伙子,带着他们去了县城。在电影院、百货公司和公园门口,他们拦住路人,简单询问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和期望。
"同志,如果去农村玩,您最想体验什么?"夏澜礼貌地询问一位穿着的确良衬衫的中年妇女。
"摘果子啊!"妇女不假思索,"带孩子见识庄稼怎么长的。"
这个回答让夏澜若有所思。回村后,她立刻调整了计划,将果园采摘作为主打项目。
晚上,夏澜把调查结果整理成表格,配上简单的图表。当她在村民大会上展示时,老支书盯着"人均消费-元"的数字,烟袋锅差点掉在地上。
"一个人就花这么多?"他声音颤,"一天来二十个,就是就是"
"一百块。"夏澜接话,"一个月三千。"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三千元!这在年的农村简直是天文数字!
"安静!安静!"老村长敲着烟袋锅,"听阿桃说完!"
夏澜趁机讲解了初步规划——先集中改造五户作为示范,主打果园采摘和农家饭;等有了口碑,再扩大规模;同时工厂开设直销点,卖特色产品
"这不就是你说的du啥分析?"沈毅在下面小声提醒。
夏澜会意,立刻用门板当黑板,画出简易的duot分析图。村民们虽然不懂洋名词,但看到实实在在的利弊分析,都频频点头。
"还有问题。"夏澜严肃起来,"服务质量怎么保证?卫生标准怎么统一?价格怎么定?"
这些问题像一盆冷水,让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是啊,光有热情不够,得有规矩。
"我有个想法。"沈毅突然站起来,"部队有《内务条令》,咱们可以编个《接待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