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多月,于知乐、周岳生等人又来到熟悉的机场,这次送秦云柏出国。
这次送别更为沉默,秦青夫妇只沉默地拍拍儿子的肩膀。
秦云柏坐上出国的飞机没多久,大家迎来了1973年的春节,海隅食品厂的人照常举办新年晚会。
过去一年,厂里效益稳步攀升,厂里娱乐设施也随之升级。
下半年,厂里的文化室多了一些乐器。吸引了很多人跟着会演奏的知青们学习,其中不少人一直坚持学习,到年底已能演奏一些小曲儿。
因此,今年的节目类型更丰富,年会现场更加热闹。
许久未见的杜生也出现在礼堂,看着有声有色的晚会,他不禁回想几个小时前看到的财务报告和驻京秘书汇报的种种。
“尽管还没
到属于你的时代,你也能搅动风云。”他不由自主感叹,“我的眼光还是狭隘了。”
于知乐的视线始终没离开舞台,应道:“今年倒是您的时代,你应该比我更了解执输行头惨过败家[1]的意思。”
杜生反应了几秒,才知道她在说哪句俗语。他笑了笑,紧盯着舞台背景中的“1973年”。
时间飞逝,日历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礼堂舞台背景的红纸上的数字从1973变成1974,再经过两次变更后,时间悄然来到了1976年。
第205章
京市五月的清晨,天气温和舒适,空气清新宜人。
尽管是休息日,海隅食品厂众人还是起了个大早,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在工厂大门集合。
“人都到齐了,可以安排站位了。”张文心合上员工名册,走到齐二身旁。
齐二点头,开始扯着嗓子引导不同身高的人去到指定位置,让队形呈梯形排列,确保所有人能完整地出现在取景框中。
所有人按照他的指挥挪动脚步,站定后保持笔直的姿势。
“别拍!我!我还没到呢!”齐二在三脚架前对焦,陈昭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跑近。
于知乐朝他招招手,说:“快来,别耽误时间了。”
陈昭在她身边坐下,擦忙擦去额前细汗,调整呼吸。
“大家都看我的手指。”齐二站在照相机后引导,接着快门声响起,“好,下一张不用那么严肃,大家笑一笑。”
又咔嚓一声,所有人的笑脸被定格在胶卷中。
之后,大家向四周散开,而齐二与他的工作伙伴跟着于知乐、张文心和陈昭回行政楼。
“嫂子,我昨晚改了部分内容提纲,打算八月中旬去江省拍远洋队靠岸的场景。”齐二递过一个厚本子,“你这边方便协调时间吗?如果可以,到时我统一订车票。”
于知乐接过,确认准确日期,点了点头。
齐二两年前萌生了为海隅村拍纪录片的想法,计划持续拍摄数年,片名为《回望与前行:海隅村十年奋斗征程》。
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计划被耽搁,直到今年才真正落地实施。
大合照是正式开启纪录片拍摄的第一项工作,第二项则是将镜头对准两位厂长和部份管理层进行采访。
场记板一打,正式开始拍摄。
助理开始提问:“今年是海隅食品厂成立的第六个年头,工厂发展势头很猛,产品已经遍布超过一半的省份。请问二位厂长,能和我们讲讲海隅村副业组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初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决定发展副业的吗?”
“当然。”张文心爽朗一笑,看着镜头讲述她们从大集摆摊一步步走到成立工厂的过程。
接下来的采访完全按照台本进行,双方一问一答,过程非常顺利。
直到助理问出与于初月相关的问题,现场气氛瞬间凝滞。
“厂长采访到此结束。”齐二喊停,扭头看向伙伴们,“大家辛苦了,休息十分钟,再拍陈昭同志。”
助理这会儿才意识到拿错了第一版的台本,连声道歉。
“没事,你也辛苦了。那边有准备茶水,你也润润喉,等会还有工作。”于知乐宽慰道。
助理离开后,她侧脸与张文心对视,两人一脸苦笑。
与于初月同批出国的人在1974年的秋天已安全回归,而她与秦云柏继续留英,如今已毫无音讯。
有一段时间,关于两人叛国的传言沸沸扬扬。虽然没有实质性证据,但秦家逐渐沉寂,而于初月的名字在她们身边也不再被轻易提起。
于知乐唯一能确定的是,她还活着,并且身体健康。
“姐、文心,喝茶。”陈昭走近驱散悲伤气氛,而后摊手转了两个圈,转移她们注意力,“我这身衣服怎么样?帅吗?”
“特地为了纪录片做的新衣服?”于知乐问。
陈昭神秘一笑:“一半一半,还有别的原因,你们猜。”
说着,他还搞怪地用手指比划出四方框,竭尽全力调动她们的情绪。
于知乐配合他,笑问:“今天台里也拍大合照?”
“要我说,这小子肯定有约会。”张文心抢过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