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从桌边起身走近,环视四周后对一位戴眼镜的老者笑道:“老刘,来看看,这就是我说的柱子,何裕柱同学。”
老刘闻言目光微亮,打量何裕柱一番后展露笑意。"何裕柱同学,你好。”
说着主动伸手相迎。
旁人见状,眼神更添好奇。
何裕柱明白对方身份不凡,忙恭敬地握手致意:“刘老,您好。”
孙教授随即介绍了其他人的背景,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派来的交流学者,皆为机械系专家。
其中被称作老刘的名为刘宏伟,在该领域成就斐然,与孙教授亦是旧识。
此次哈工大的访学活动便由刘教授主导。
听完介绍,何裕柱神情凝重。
他深知,尽管清华大学声名显赫,但在学术与科研方面,哈工大更具优势。
东北作为工业中心,资源集中于此,因此哈工大的学生通常更胜一筹。"柱子,我听说你准备考六级工程师?”
何裕柱正思索间,刘教授主动开了口。
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探究,看向何裕柱时更是显得饶有兴趣。
听闻此言,何裕柱下意识地瞥向孙教授,只见孙教授朝他轻轻点头。
于是何裕柱回应道:"是的,刘教授,我这几日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他坦诚作答。
刘教授从桌上取出一些文件,问道:”这些论文应该是出自你之手吧?"
何裕柱扫了一眼,确认是自己之前表的研究成果,便点了点头。
孙教授在一旁见状,干脆直言:"行了,老刘,我替你说吧。
柱子,他们对你这几篇论文很感兴趣,你随便聊聊。"
听到这话,何裕柱心中有所察觉,便说道:"那我就谈谈我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授指正。"这话说得委婉周到,展现了何裕柱的高情商。
现场的几位教授闻言,眼神微动,但无人抢先言。
刘教授点头示意:"好,你先讲,我们听听。"
何裕柱随即接过刘教授手中的论文,这些都是他曾经深入研究过的,早已烂熟于心。
随手抽出一篇,便流畅地开始讲解。
他对选题目的、研究过程的描述井然有序,思路清晰,方向明确,讲解得游刃有余。
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何裕柱生动地讲完了。
直到何裕柱停顿下来,周围的教授才回过神来,心中大感惊讶。
他们都是机械领域的专家,然而刚才何裕柱的深入浅出讲解竟让他们听得入迷。
若讲解者是位同水平的同行,这样的效果或许还能接受,但何裕柱只是个普通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实属难得。
几位教授听到消息后开始低声交谈,与先前的沉默形成对比。
刘教授的表情也生了变化,目光中透着兴奋,看向何裕柱。"老孙,你真是找到个好苗子。”
刘教授毫不掩饰地说。
孙教授与刘宏伟是多年好友,同为工程师。
孙教授在机械领域的能力略胜一筹,但刘宏伟所在的哈工大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更优越。
这种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国内并不普遍,仅限于少数顶尖高校之间。
通常情况下,清华会派学生到哈工大学习。
然而,今年孙教授写信给刘宏伟,提到何裕柱在校期间已表多篇论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色。
信中还提及他在轧钢厂的项目经历及备战六级工程师的情况。
刘宏伟听后非常重视,因为即使哈工大培养出的顶尖学生,目前最高也只是考取七级工程师。
若非孙教授亲口所说,他绝不会轻易相信。
考虑到两人多年的交情,他知道孙教授从不夸大其词,于是对何裕柱产生了浓厚兴趣。
此次,刘宏伟不仅带来了学校的几位机械系教授,还将本校这一届最优秀的机械系学生一同带来,就是为了亲眼见见何裕柱。
刚进门时,何裕柱的模样看起来只是个普通大学生,众人对他实力如何还存疑。
因此在他开始讲解论文前,大家并未表现出过多兴趣。
一番讲解后,众人已明白他的水平之高。
他能把复杂的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并且吸引像哈工大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参与思考,可见他在机械领域的造诣相当深厚,称得上是近年来天赋最高的学生之一。
看到哈工大教授们的反应,孙教授感到骄傲,冷笑道:“老刘,怎么样?清华也有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