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一听:“哟,这么忙呀。”
“可不是,需要干的活一大堆。还不止这些呢,如今我们在镇上也算有落脚的地方,那小四和方儿是不是可以到镇上见见世面呢?总不能跟着爹娘一直在村里待着吧。”
“唉,说的也是。我们在这村里待了一辈子,那就希望这孩子们都能见点儿世面。”
“嗯,嗯。”
侯氏想了会儿。“可是家里的房子还在盖,也离不了我呀。”
“您跟大嫂说一声呀,如果他知道能让芳儿到镇上见见世面,肯定愿意在家里做饭。”
“愿意是愿意,但是盖房子不就少了一个帮手,地里的活计还得有人去干。”
“哎呀,娘,房子可以慢慢盖呀。”
“你说的什么话?这进度已经很慢了。刚开始的时候有石将军的人帮忙,如今只有我们自己,请的几个工人也比不上那些当兵的干的快。”
月晴笑道。“那能比吗?咱们是庄家人。人家是当兵的,那身手肯定比我们庄稼人利索。那石将军还会飞呢,咱村里人有会的吗?”
“道理我都懂,就是这进度叫人着急。”
“那就算了。还想着娘能到镇上给我们帮帮忙呢。不过我还是想把小四和方儿带到镇上见见世面,今天我们在镇上认识了个嫂子,人家家里也有孩子,跟小四还有方儿他们差不多的年纪。
娘,他家男人可是镇上的捕快呢?而且他家的孩子已经开蒙了。要是小四和芳儿也能跟他一起玩儿,将来好歹也算在镇上有熟识的朋友,要是那孩子开蒙的地方合适,我想着不如让小四和方儿也一起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这么小,读书是不是有点早啊?再说这钱从哪里来?”
“不早了,娘。人家镇上的孩子这么大,都读书呢。等会儿跟爹和大哥商量商量,看他们什么意见。钱的事儿我们不是在挣着吗?”
晚上等大家都忙完下来吃饭的时候,月琴将这事儿说了出来。
赵大勇沉默半晌。“读书是没错,可读书需要钱呀,咱们家已经供了两个人,再加两个孩子就害怕供不起。他们两个那么小,晚点读也没什么。”
大哥在一边儿沉默着,大嫂看着方儿,虽然心里很想叫儿子去读书,但她也知道这个家里没她说话的份儿。
“爹,我和李嫂子不是在挣着钱的吗?我们一天能挣个好几百文呢,时间长了,他们两个读书的钱不就有了。”
侯氏道:“你不是说挣的钱要给你当嫁妆吗?”
“先紧着四弟和侄儿读书呀,我那嫁妆多少是个数呀,多了当然好,少了也没什么。再说将来他们有出息了,不也可以回报我。”
大嫂感激的看着月晴:“晴儿,你是真心为方儿着想的,你放心,将来方儿一定会敬着你的。”
侯氏瞪了她一眼。
“你懂什么?送孩子去读书,这一年少说也得十两银子。四个孩子,那就是四十两。咱们家哪来这么多钱?”
老三在旁边道:“只是开蒙的话,应该花不了这么多。”
侯氏这才想到还没问他读书的情况。
“你呢?你读书的事有着落了吗?”
“还在走动呢,这两天姐姐天天让我去给二哥送吃,顺便给私塾里的先生也送一些。今天我去送饭的时候,二哥拉着我在私塾待了许久,听他的意思,私塾里的张先生觉得我虽不是读书的料,但很是知礼,有可取之处。二哥说他过几天再试着跟先生提一提,看能不能进张先生门下。”
“哎呀,张先生都夸你了,看来是有意收下你了呀。”
老三挠挠头,“二哥说这事急不得,叮嘱我,虽没有进私塾,但在家里也不能懈怠,让我在家里也要多读些书。”
赵大勇道:“老二说的对,你要是有老二一半用功,也不至于让张先生看不上你。”
侯氏听着不高兴:“老三怎么不用功了,这不是因着家里的事情耽搁了,那地里的活,老二哪有老三干的多?就是到了镇上,也是在帮着晴儿她们做鱼,老二的饭还是老三送的呢,你就知道护着老二,那对老三一点也不公允。”
月晴道:“其实我觉得二哥说的对,三弟确实应该在家里多读读书,我也想了,以后镇上的生意就不让老三干了。反正我们请的有帮工,就让三弟好好读书吧。”
赵承胥其实并没有那么想读书,这两天跟着姐姐卖鱼,他觉得挺高兴的,挣的也不少。
但他不敢说,害怕侯氏骂他。
赵大勇道:“你们两个在镇上做生意本就不容易,再少一个帮忙的哪能忙的过来。”
月晴:“没事,我们在镇上认识一个叫浅公子的人,他收留了一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阿虎和小芳两个就是他收留的,我看着还能是挺能干的,要的钱也不多,只要一天给几个钱,再给他们些吃的就行。
小四和方儿我还是想着带到镇上去,刚好,也能让他们帮我们干些活。别看他们小,还是很能干的。等他们去了镇上,又能和镇上的孩子交朋友,又能准备着开蒙的事,还能给我们帮忙,多好呀。
娘,大嫂,你们两个也可以抽些时间一起去镇上瞧瞧,那院子我们都已经收拾好了,有住的地方。如果觉得家里离不开人,也可以分开,今天娘过去看,过两天换大嫂过去看。家里的房子也不急,慢慢盖。尤其是二哥和三弟的屋子,他们肯定不会在家里长住的,就是我也一样,我如今大部分时间都在镇上做生意,再过段时间又要嫁人,那房子盖好了,也不一定需要住。”
侯氏听的皱眉:“哎,晴儿说的也是,孩子们都大了,房子盖出来也没人住。”
大哥道:“那也得盖出来,逢年过节,二弟和三弟都要回来的,小妹就算要嫁人,也总有回娘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