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在十六世纪西方靠女人上位的可行性报告 > 第726章 圣战(第3页)

第726章 圣战(第3页)

他们表示,当年的美男子腓力四世好像也把当时的教宗请到了法兰西圣城。

再次把教宗请到法兰西圣城?!

这对于法兰西贵族们来说,特别是新教贵族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而天主教贵族们听说,攻打罗马并不是王室的根本目的,王室最终目的是异教徒奥斯曼人。如果天主教贵族不愿意攻打罗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看守辎重。

这下天主教贵族也满意了。

只有极少部分人知道,朱厚烨和朱大钊发动这次战争,其根本目的就是告诉贵族,特别是法兰西的天主教贵族和新教贵族,他们其实有和平共处的基础。

所以在征兵丶行军的过程中,朱厚烨和朱大钊这对祖孙就十分注意贵族和士兵们的反应,并对每一个团体做出了评估。

最偏激的那个群体被调去看守不怎麽重要的辎重,比方说帐篷等物品;

新教徒和无神论者就被编入攻打罗马的主力军;

当然,以荷兰军队为缓冲,在法兰西到罗马的途中反复宣传军纪,告知士兵对罗马的教堂和圣像的破坏行为是不道德的,会影响最後的军功评定。

…………

如此一路行军,一路筛选,一路教育。法兰西和荷兰联军终于抵达意大利。期间不是没有意大利诸侯前来拦截,企图援助罗马教廷。

但是荷兰士兵的单兵素养是整个基督世界最高的,荷兰王家军队的装备是全世界最好的。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诸侯带的军队是意大利的雇佣兵,而意大利雇佣兵以善于逃跑而出名。

最後的战果可想而知。

那一战被称为奇迹之战。

因为罗马教宗连同罗马城里所有的枢机主教全部被打包回法兰西圣城。

跟上一次来到罗马一样,朱厚烨带着朱大钊参观了圣彼得大教堂。根据当年的罗马民衆和贵妇人的描述,联军离开罗马之後,他们战战兢兢地走出家门,走进教堂,却看见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在内的诸多教堂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垃圾,所有的圣物圣器都在原地,就好像神职人员刚刚去吃饭马上回来一样。

朱厚烨跟朱大钊也在罗马分道扬镳。

朱大钊带着三分之一的法兰西军队护送教宗和枢机主教们前往法兰西圣城。朱厚烨远征奥斯曼的期间,他需要负责稳定祖父的後方,保证祖父的後勤补给通畅。

朱厚烨则带着剩下的三分之二法兰西军队和荷兰军队继续往东,借道威尼斯前往欧罗巴和奥斯曼帝国的最前线。

这一战,持续了五年。

根据後世的史学家和军事家披露,奥斯曼新军兵团对新式武器的排斥和荷兰当时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因为荷兰和法兰西都跟奥斯曼帝国不相邻,所以这次远征并不以攻城略地为主,而是以有效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

双方的战斗习惯丶战争目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双方采取的作战方式的不同:奥斯曼方面依旧以弯刀为主,就是有少量的热武器和火炮,都是老旧産品,射程有限,且威力不大;对比之下,联军这边的加农炮不但数量充足,射程几乎是奥斯曼的两倍,更重要的是明人武将在武器方面的使用,“简直是艺术”!

这是布鲁诺的原话。

他曾经被罗马的异端裁判所诱捕,因为法荷联军攻打罗马而得救,然後就作为书记官参加了这次战争。

布鲁诺表示,他从来不知道原来热武器有这麽多的战术!更没有想过,即便是最普通的士兵,只要经过充分训练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炮手!

在荷兰和法兰西联军面前,奥斯曼帝国的兵团简直就跟送人头没有什麽两样。

後来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基督徒和犹太人传出的情报,那一战,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整整五十万大军,扩张之势荡然无存,并且迅速由胜转衰,从此成为欧罗巴人口中的“中东病夫”。

至于朱厚烨,在收到奥斯曼帝国的降书和战争赔款之後,这才退兵。

他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借道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经由萨克森王国回返荷兰。

有意思的是,法兰西贵族们并没有跟他分开,而是跟随他一起,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和波西米亚的布拉格,深入了解了这两个国家的宗教环境,了解新教徒对两国的意义和对欧罗巴迎战异教徒的重要性。

他们也见证了朱厚烨跟萨克森王室签订的最新和平条约。

其实萨克森国王心里也发苦。他很清楚,在勃兰登堡被吞并多年後的今天,纳瓦拉国王被刺杀意味着什麽。别的不说,纳瓦拉的那位小女王以後能不能平安长大,那还是两说。而且这位小女王眼看着会在法兰西宫廷长大,那她以後会不会变成天主教徒,那真的不好说。

也就是说,从国家这个层面,新教国家萨克森王国真的是孤立无援。

如果不是因为他相信朱厚烨,只怕朱厚烨要求借道萨克森王国的时候,他就在臣下的建议下,选择流亡国外了。

双方都是聪明人,所以和平条约的谈判过程非常顺利。

当然,真正让萨克森国王安心的不是这份和平条约本身,而是朱氏家族的需要,这个欧罗巴最强大的家族需要新教。

这个认知让他安心。

而朱厚烨抵达荷兰不久,他就收到了一条他盼望已久的消息。

圣城教廷终于通过了安妮·博林的列圣品审核。

这一次是全票通过,并且是他接受奥斯曼帝国降书的日子为安妮的圣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