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堂的顶灯突然全亮,刺眼的白光将木质辩台照得泛青。
林衔月坐在反方一辩席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边缘。
她今天将浅栗色长发束成高马尾,额前垂落的八字刘海在灯光下近乎透明,衬得眼尾那颗泪痣愈发清晰。
对面辩席传来椅子挪动的声响。
沈栖迟解开西装纽扣起身时,金属袖扣在聚光灯下划出一道冷光——
那是她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蓝宝石表面刻着微缩的317数字。
他今天戴了副金丝平光眼镜,镜链垂在长命锁银链旁,随着步伐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正方一辩发言时间三分钟。"主持人的声音在礼堂回荡。
沈栖迟没有拿稿纸。
他右手轻推眼镜,左手腕表表盘突然投影出全息星图,悬浮在礼堂半空。
观衆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这是程砚知改装过的量子投影仪。
此刻正展示着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修复影像。
"2023年,清华团队用AI复原《兰亭集序》失传的'湍流映带'四字。"
他的声音像大提琴最低沉的弦音,震得林衔月耳膜微痒。
投影切换成数据流,显示国内78%的古文献数字化技术依赖进口专利,"而这些算法的核心代码,源自加州理工的开源项目。"
林枫妍在桌下猛掐林衔月的手背。
她们准备的案例库里根本没有这个数据。
林衔月低头翻开笔记本,发现最後一页夹着张便签:「P。S。数据源见《2023文化遗産白皮书》第217页」。
字迹锋利如刀刻,是沈栖迟昨晚溜进图书馆留下的。
她突然想起他弯腰捡钢笔时,後颈那道晒痕在灯光下泛着浅金——上个月陪她去古籍馆查资料时晒伤的。
"反方一辩请发言。"
她起身时马尾辫扫过锁骨,白玉兰花簪的流苏轻轻晃动。
礼堂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等着文科班王牌的反击。
"正方的案例恰恰证明——"
林衔月点击平板,大屏幕立刻显示日本企业研发的和纸芯片,"用唐朝工艺制作的纤维基底,性能比矽片高30%。"
她指尖划过屏幕,调出京都大学用《天工开物》记载的"火候法"培育耐高温水稻的论文,"技术终会过时,但《天工开物》流传了四百年的智慧不会。"
沈栖迟的钢笔突然在记录本上洇出墨点。
这个案例是他上周在古籍馆帮她查的,当时她说是"兴趣研究"。
自由辩论环节,林枫妍突然甩出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复制品。
残破的绢本在投影仪下纤毫毕现,帖尾"未果为结,力不次"的字迹模糊难辨。
"请正方用科技手段复原这个。"她指尖点着残缺处,孔雀羽耳坠晃出挑衅的弧度,"不是AI,不是算法,就现在。"
观衆席骚动起来。程砚知突然举手:"我方申请技术暂停。"
沈栖迟接过字帖时,指尖在林衔月掌心轻轻一划。
他转身从西装内袋取出钢笔——笔帽蓝钻在聚光灯下闪烁,正是她送的那支。
蘸墨,运笔。沈栖迟在残缺处写下「愿逐月华流照君」时。
镜链垂落在宣纸上,与长命锁银链纠缠在一起。
墨迹晕染开的瞬间,林衔月突然认出这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句子——
去年冬夜他们在天文台并肩背诵过的。
"不是科技手段。"他将字帖推回,未干的墨香弥漫在两人之间,"是背了整整三天的唐诗。"
评委席上的阮听枝突然捂住嘴。程砚知推了推眼镜,镜片後的眼睛弯成月牙。
最终陈述环节,林衔月解开腕间的陨石手链放在辩台上。
碳质球粒在灯光下流转出奇异光纹,那是沈栖迟从青海带回的"比太阳系还老的礼物"。
"正方才说过,科技能让我们'看见'四十六亿年前的星光。"
她将手链推向对面,"但没有《甘石星经》的记载,人类连寻找这些陨石的方向都没有。"
沈栖迟突然笑了。
他摘下眼镜,镜腿轻轻点在那行补全的诗句上:"所以反方承认,需要科技来'翻译'古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