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4年沈栖迟参加青少年科技展的作品残骸,被她从垃圾桶里捡回来保存至今。
办公室的门再次被敲响。
林衔月迅速合上盒子,擡头看见法务总监程喻站在门口,手里拿着ech刚公开的算法白皮书。
"有意思。"程喻将平板电脑放在咖啡渍旁边,"沈栖迟团队在决策层嵌入了伦理审查模块。"他放大其中一段代码,"这个逻辑架构。。。"
"是基于我2023年《AI责任边界》的逆向推导。"
林衔月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上熟悉的代码结构。
注释栏里藏着个极小的β符号,那是高中时代她和沈栖迟用来代指"背道而驰的默契"的暗号。
咖啡已经完全冷了。林衔月站起身走向落地窗,整个城市在脚下铺展开来。
观星潭像一块被随意丢弃的蓝玻璃,倒映着流云和飞机的轨迹。
十年前填报志愿的下午,沈栖迟骑着单车追着录取通知书快递车的场景突然清晰起来——
他校服後背被汗水浸透的深色痕迹,拼成了歪歪扭扭的天秤座图案。
"要准备特别反制方案吗?"程喻问。
林衔月将冷咖啡倒进迷你盆栽里。
巴西木的叶片被液体浇灌後,突然显现出荧光色的叶脉——
这是沈栖迟大二时发明的光感植物,曾被她写在《生物科技专利法》的典型案例中。
"不需要。
"她摩挲着叶片上发光的纹路,"十年前他设计第一个算法时,就预判过我会怎麽拆解它。"
窗外的飞机已经消失在云层中,只留下渐渐淡去的尾迹云。
那痕迹多像被岁月拉长的丶未完成的省略号,等待着十年後在日内瓦的晨雾里,续写下一个章节。
全息投影仪在会议桌中央嗡嗡运转,日内瓦会场的3D建模悬浮在空气中,泛着冷蓝色的光晕。
林衔月坐在首席位置,指尖有节奏地轻敲着平板边缘,指甲与金属外壳碰撞发出细微的"嗒嗒"声——
这个习惯从高中保留至今,每当思考法律条文的关键漏洞时,她的手指总会不自觉地寻找某种节奏。
"第七议席视角放大。"她突然开口,声音在智能会议系统的捕捉下显得格外清晰。
投影画面应声切换,聚焦在正方席位的第一排。
金属铭牌上"沈栖迟"三个字在模拟光线下反射出锐利的光泽,像极了当年他物理竞赛奖牌上刻的姓名缩写。
林衔月的目光落在座椅扶手的凹槽处——
那里有细微的银色反光,某种粉末状物质残留在人造皮革的纹理中。
"这是。。。"技术总监陆沉俯身调整投影参数,"会场的灰尘模拟?"
"磁粉。"林衔月的声音很轻,却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她的指尖悬停在投影上方,虚拟成像系统立刻将那片银色区域高亮标注。
放大二十倍後,那些微粒呈现出标准的六边形晶体结构——
与十年前沈栖迟偷偷夹在她历史笔记里的磁粉留言,是同一种实验室特制品。
法务总监程喻突然笑出声:"ech的算法白皮书第37页,他们居然在神经网络层加入了伦理审查模块。"
他将文件投射到主屏幕,红色批注圈出关键代码段,"这个架构眼熟吗?"
林衔月接过激光笔。光束划过屏幕时,在"情感权重计算"的代码块上停留了三秒。
那些布尔代数的排列组合,分明是她硕士论文《AI责任边界》里批判过的经典结构。
只是每个变量都被巧妙地重构了逻辑关系。
"注释。"她突然说。
程喻放大页面边缘的灰色小字:「本模块基于林衔月2023年的《AI责任边界》论文设计」。
字迹瘦劲锋利,最後一笔的墨迹穿透了电子文档的虚拟纸张。
会议室落地窗外,一架无人机正掠过北辰大厦的玻璃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