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雾气在铁栏杆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日内瓦的星空低垂得仿佛触手可及。
林衔月裹紧西装外套,看着沈栖迟调试便携式星图仪的手指——
那双手在高二物理实验课上组装过电磁铁,在高三晚自习时帮她修好过钢笔,此刻正熟练地校准着赤经轴。
金属部件转动的声响与记忆里教室时钟的走时声重叠,齿轮咬合的频率分毫不差。
"天秤座β星。"
沈栖迟指向东南方天空,袖口滑落时露出手腕内侧的旧伤疤——
高一做光学实验时,他替她挡了下坠的棱镜留下的,"现在亮度2。6等,正好是肉眼观测的极限。"
星图仪突然投射出三维坐标网,蓝色光点构成的正方体将两人笼罩其中。
林衔月呼吸一滞——
这个坐标系与当年文理分科表背面,沈栖迟用铅笔画的立体模型一模一样:X轴标注"法律",Y轴标注"物理",Z轴延伸向两人约定同考的星寰大学。
只是现在,坐标原点新增了一个闪烁的红点,定位在日内瓦的经纬度上。
勃朗峰的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沈栖迟从口袋里取出枚芯片。
阳光穿透矽晶体,在两人之间的雾气里投下细小的彩虹。
芯片内部蚀刻的"β-2023"字样在地面上映出放大的阴影。
"算法最终版。"他将芯片放在林衔月掌心,金属边缘还残留着体温,"情感权重参数是你作文里所有'应当'与'必须'的词频统计。"
林衔月收拢手指。芯片的棱角硌在掌纹上,触感与高三最後那天,沈栖迟塞给她的磁粉盒如出一辙。
她忽然注意到芯片背面用纳米雕刻技术复刻的文字——
是她被父亲没收的那篇《论志愿自由》的最後一段,字迹小到需要凝神才能辨认:
"所有人为的轨道修正,终将在星体自身的引力下回归本真轨迹。"
远处联合国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开始反射朝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天台水箱表面。
奇妙的光学现象发生了:晨光穿过沈栖迟手中的三棱镜钥匙扣(高一物理课奖品)。
将林衔月的影子折射成光谱,而其中蓝色光斑正好落在她左手腕的智能表上——
内置的星图程序突然弹出提示框:
【β星轨道参数已更新】
【修正值:0。03角秒】
这个数字让林衔月睫毛轻颤。
正是当年沈栖迟在物理竞赛草稿上写的天体修正值。
也是她後来在《算法黑箱问责法案》里设定的误差容忍阈值。
"记得这个吗?"沈栖迟突然展开一张泛黄的便签纸——
高一期中考试时她传给他的小纸条,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北斗七星,"你当时在问最後一道选择题。"
晨风吹起纸页,在飘落的瞬间,林衔月看到背面自己当年没注意到的铅笔痕迹:一个β符号。
旁边写着"所有答案都会在10758米高空揭晓"。
而现在,他们正站在海拔10758英尺的酒店天台,脚下是渐渐苏醒的日内瓦城。
沈栖迟的智能手表突然发出蜂鸣。
投影自动展开,显示着ech与北辰资本合作开发的"轨道修正协议",文件签署日期正是今天——
而签名栏的电子墨水屏上,两个并排的β符号正在缓慢变形,逐渐融合成天秤座的星图。
第一只白鸽掠过天台时,林衔月摸到了西装内袋里的钢笔。
这支笔从高一用到现在,笔夹上的北斗七星图案已经磨得模糊。
她拔开笔帽,在芯片背面刻下一道新痕——将原本的β符号改成了天秤座标志。
"物理与法律的纠缠解除了?"沈栖迟挑眉,伸手接住被风吹起的便签纸。
林衔月将芯片举到阳光下。
此刻的朝阳正好穿过天秤座方向,在日内瓦湖面铺出一条金色的光路——
就像高三毕业那天,沈栖迟骑着单车追过的飞机尾迹云。
只是这次,光路的尽头不再是被迫分离的志愿表,而是两份等待签署的丶全新的轨道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