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蝉鸣时再见 > 星声澎湃番外(第3页)

星声澎湃番外(第3页)

这不是预期的德沃夏克或是勃拉姆斯,而是一首极其现代的《弦乐四重奏Op。131》,以其复杂的对位法和情感张力着称。

冷枫忆的选择大胆得近乎狂妄——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同时具备数学家般的精确和诗人般的敏感。

前三十小节,烟雨组展现出了令人窒息的控制力。

四个声部以惊人的精度交织在一起,每个音符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般落在最准确的位置。

林祎的中提琴在第二主题进入时,音色温暖得让人想起天鹅绒的质感;白语梦的大提琴则在低音区营造出近乎物理压迫感的共鸣。

然而在展开部,风险开始显现。

在一个需要急速转调的乐段,冷枫忆的E弦突然发出刺耳的颤音——这是琴弦张力达到极限的征兆。

她的手指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调整着按弦力度,但那个本应完美过渡的降B音还是出现了轻微的漂移。

"可惜。"评委席中央的老人轻声叹息,在评分表上记下一笔。

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再现部。

零枫伊的第二小提琴本该与中提琴形成精确的和声对位,但因为一个细微的节奏偏差,两个声部出现了毫秒级的错位。

虽然她们立即调整回来,但这个瑕疵在专业评委耳中如同白纸上的墨点般明显。

曲终时,冷枫忆的琴弓还在微微震颤。

四人起身鞠躬,脸色苍白。

观衆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但评委们的表情却格外凝重——他们听到了天才的闪光,也听到了冒险的代价。

朔风组的稳守

第二支上场的朔风组显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

他们选择了海顿的《弦乐四重奏Op。76No。3》,这是一首结构严谨丶技术难度适中的古典作品。

谢晚辞的第一小提琴准确无误地引领着旋律,每个音符都落在预期的位置;温予的中提琴提供了扎实的和声基础;季寒声的大提琴节奏稳定得像节拍器;陆临川的第二小提琴则完美地填充着声部间的空隙。

他们的演奏无可指摘,每个乐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力度变化严格按照谱面标记。

但问题也在于此:太准确了,准确得失去了个性。

就像一幅用尺规画出来的素描,虽然结构正确,却缺少了生命的颤动。

评委席上有人开始无意识地转笔。

这不是说朔风组的演奏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场相当专业的演出。

只是在烟雨组惊心动魄的表演之後,这样的稳妥显得有些平淡。

最後一个和弦干净利落地结束,掌声礼貌而克制。

朔风组成员相□□头致意,平静地退场。

他们的表现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工程演示,完美,但难以让人心动。

水珠组的精确

水珠组的登场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程砚知扶了扶眼镜,调试琴弦的动作冷静得像外科医生在准备手术器械。

宋永昼丶许昭年丶沈栖迟各就各位,四人坐姿几乎完全一致,仿佛用标尺测量过。

他们选择的是贝多芬晚期作品《弦乐四重奏Op。131》——

与烟雨组相同的曲目,这个选择让评委们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从第一个音符开始,水珠组就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准度。

四个声部像是经过精密加工的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

沈栖迟的第一小提琴每个音准都完美无瑕;宋永昼的第二小提琴节奏稳定得如同原子钟;许昭年的中提琴音色均衡;程砚知的大提琴提供了坚实稳定的基础声部。

在技术层面,这几乎是一场无可挑剔的演出。

所有高难度乐句都被完美消化,复杂的对位法被清晰地呈现。

就连最细微的力度变化都严格按照谱面标记执行。

但随着演奏进行,某种不适感开始蔓延。

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人类在演奏,而像是某种高级音频软件生成的MIDI文件。

在本该充满挣扎与痛苦的第三乐章,音乐依然保持着令人不安的准确;在应该爆发的段落,情绪依然被严格控制在线条之内。

曲终时,评委席陷入了奇怪的沉默,然後才爆发出掌声。

几位评委交换着眼神,有人在评分表上写下"技术满分,艺术性待商榷"的评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