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渺的话说到了李梅心坎上。
她来京市,人生地不熟,最担心的就是落脚和生计。
苏渺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直接给了工作机会!
这份情谊和信任,让她激动得眼眶都有些红。
“渺渺……我……我真不知道说啥好了!你放心,姐一定好好干!绝不给你丢脸!”
李梅握着苏渺的手,声音哽咽却充满力量。
“看李梅姐说的,咱们是一家人!”
苏渺笑着拍拍她的手,“你先歇歇脚,喝口水。待会儿我带你去看房子,缺啥少啥咱们慢慢添置。对了,姐夫人呢?”
“他得在岛上办完最后的交接手续,带着孩子和行李,估计得下个月才能到。”李梅说道。
“那正好!趁这段时间,你熟悉熟悉京市,也熟悉熟悉铺子。”苏渺安排道。
李梅的到来,像一股温暖的洋流注入了苏渺的生活。
她不仅解决了苏渺铺子急需一位老成可靠帮手的问题,也让她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多了一个来自故岛、可以完全信赖的“亲人”。
那处原本打算空置或给“未来”准备的院子,也瞬间有了烟火气和家的感觉。
苏渺带着李梅去看那处修缮一新的小院。
看着亮堂的屋子,平整的院子,李梅简直不敢相信:“这……这比咱们岛上家属院最好的房子都强!渺渺,这得花多少钱啊?租金……”
“李梅姐,你先安心住着,帮我看房子。等你和姐夫都安顿好了,咱们再细说。”
苏渺笑着打断她,“眼下最要紧的,是你先歇过来,明天开始,跟我去铺子里转转。”
“咱们的鱼豆腐卖得可好了,正好让你尝尝鲜,你也给提提意见!”
有了李梅这个经验丰富的帮手加入,“苏记”的运转更加顺畅。
李梅不仅熟悉海货,干活利索,待人接物也稳重周全,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分担了苏渺不少压力。
小红和小翠也很喜欢这位直爽又能干的“梅姨”。
苏渺终于有更多精力去思考“苏记”的下一步。
鱼豆腐的成功给了她信心。她开始琢磨,除了鲜货、干货、腌制品、鱼丸、鱼豆腐,还能不能开出更多具有海岛特色、便于运输保存的加工品?
比如,用小鱼小虾做的虾酱?或者更精致些的海鲜调味料?
她把这个想法写进了给贺承的信里,也写信给岛上的陈剑和张媛媛,让他们集思广益。
同时,她也开始留意京市一些老字号食品店的做法,甚至抽空去了趟图书馆,翻看一些食品加工类的书籍。
这天傍晚,苏渺盘完当天的账,看着账本上稳定增长的数字,心里踏实又充满干劲。
她拿出给贺承的信纸,准备把最近的进展告诉他:李梅姐来了,住进了小院,成了铺子的顶梁柱;
鱼豆腐供不应求,新订单已经回岛上;
第二处院子有了家的气息;她对新产品有了些模糊的想法……
笔尖在信纸上沙沙作响,昏黄的灯光下,她的侧影专注而柔和。
窗外,京华初上,车马喧嚣。这个由她一手经营起来的“据点”,正如同那两处扎根于胡同深处的老宅,在经历风雨后,愈稳固,并悄然孕育着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