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它寺院,
别看现在风光,
让他们风光一时吧,接下来就要开始戴金箍,慢慢给他们念紧箍咒了。
热闹过后,
皇帝摆驾还宫,
拉着李逸同乘金辂御车。
“太上皇曾经也与我和大臣们商议过整顿佛寺的计划,曾提出最迟武德九年,就要全面筛选僧道,仅保留品行端正者国家供养,其余遣返原籍。
限全国寺院道观数量,长安保住三寺二观,各州仅存一所,同时确立道先佛后。”
别看李渊跟佛门关系好,
授封保恭等为十大德,
又还宠信法雅,对三阶教也很亲近。
可实际上李渊心里门清着,知晓其危害性,只不过李渊行事风格就是如此,能利用就先利用。
他起兵以来,大封将士,对投降的士兵也厚封散官放回,对投附的各方豪强枭雄们,更是不吝惜封王。
对和尚、道士们的态度,自然也是很超然。
可太上皇心里也有个计划表,
和尚们只不过是在计划表上排的比较后而已。
如今李世民接手这江山,
已经打服了突厥,还刚平定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梁师都,
自然也就把整顿沙门的计划提前了。
“长安仅保留三寺二观,各州仅存一所,这还是有些矫枉过正了,不太现实。
就算如北魏、北周两位武帝灭佛,可也是灭不绝的。
因此,堵不如疏。
朝廷把握住大方向,划设好红线便可,这宗那派的,让他们自己去争,甚至佛道儒三家,也由他们辩去。
朝廷关键是要防止寺院兼并田地、隐匿人口,以及放贷这块。
把度牒制度健全一下,就能限制僧人数量了。
其它的,无须管太多。
“陛下,今日臣在大兴善寺的译经院,看到一个年轻和尚,法号玄奘,这个和尚很虔诚,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很有学问,
我跟他聊了一会,
他因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想要西行求行,以解迷惑。”
“西行求法?”
“嗯,去天竺,那里是佛教起源之地,号称佛国。”
“陛下,臣觉得可以支持此人,给予他过所通关文书。甚至,完全可以借他搞一个热闹隆重一些的仪式,
比如陛下赐他一个取经大德称号,赐他紫金袈裟九环锡杖,再赐他一些金银做路费,派一些士兵做随从,
让他以朝廷使者身份,前往天竺该问取经。”
李世民知晓李逸点子多,不会突然对这么个年轻和尚如此。
“给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僧人赐取经大德称号,还这般兴师动众,值得吗?”
李逸微笑,“如果陛下不介意,我甚至想请陛下称其为御弟,赐名三藏!”
这下李世民都严肃起来了,“这岂不是比太上皇当初对法雅还更宠幸?”
“陛下,禁断三阶教,虽得义学僧支持,但这次动作也是有些大,他们心中也还是有些恐慌。
因此,借玄奘取经,引导转移一下佛门的注意力,也很有必要。陛下也借此向他们表明,是尊奉佛门的,安抚他们。”
“当然,玄奘这样虔诚的僧侣也值得赞赏和支持的。”
对三阶教直接捅刀子,彻底捅翻。
然后对其它佛门各宗派,威吓过后还得好好安抚一翻,捧一个玄奘去西天取经,甚至称他御弟,授他大德等,算不得什么。
“明日,你把玄奘请来,朝会之后,朕开廷议,诸宰相和十大德一起听他为朕讲经说法。
若果然如你所说,那朕愿意支持他西行取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