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41章(第2页)

第41章(第2页)

“爱妃今日竟要亲自掌勺?”

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动了殿内众人,回见是秦王驾到,扶稣与华妃连忙行礼。

“免礼!皆是自家人,不必拘泥。”

“谢王上。您怎不提前知会一声?臣妾也好准备周全。”

“何须准备?繁琐礼节反倒扫兴。小子,你有口福了,你娘平日可不轻易下厨,今日倒是托你的福。爱妃,可要多备几道佳肴。”

“臣妾遵命。其实王上若想品尝,臣妾随时愿意效劳。”

华妃欢欣地前往厨房,准备大展身手。

“都退下。”秦王一挥袖,侍女们悄然退去,只剩父子二人。

秦王自斟一杯,举爵示意:“站着作甚?坐下说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儿臣不敢僭越。”

“今日只论父子,不论君臣。”

扶稣这才落座:“父王……”

“叫爹。”

“爹,今晚若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您不会治儿子的罪吧?”

“呵,口气不小。但说无妨,孤倒要看看你游历归来,长了什么见识。”

扶稣斟满酒一饮而尽,借着酒劲开口:“既如此,儿臣便直抒己见。大秦的未来,或许就在今夜这番对话。”

“这般自信?那为父问你,如今天下大势如何?”

“百废待兴。”扶稣仅答四字。

“哦?”秦王眉峰微动。

“六国初平,民生凋敝。百姓渴求太平,天下需要安定。当务之急是确立治国方略,制定统御天下的制度。朝堂对此想必已有对策,儿臣不敢妄言。但有策,地方亦需有相应举措。”

“朝中争议不休,丞相主张分封,国尉廷尉力主郡县,两派争执不下。”

“无论分封抑或郡县,不过是新旧势力之争。群臣各怀私心,真正该思虑的,是何种制度能利在千秋。”

秦王冷哼一声:“呵,这不过是重蹈大周的覆辙!寡人岂会做出如此愚昧之举!”

他转向扶稣,目光如炬:“关于分封,你有何见解?”

“父王!”

扶稣猛然起身,肃然拱手。

“昔日吴起效力魏国,推行变法以强军,创立魏武卒,一举击败我秦。商鞅入秦,同样锐意革新,建立军功爵制,使我大秦清除积弊,国势日隆!这皆因新法之功。若一味因循旧制,前路一览无余,唯有变革方能使我大秦更加强盛!若行分封,百年之后华夏必将分崩离析,这绝非我大秦所愿!唯有郡县制方能维系天下一统!各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皆由父王任免,如此地方大权尽归王权,方能政令通达!再设监察御史巡视四方,虽无实权,却可直奏地方弊政,如此父王方能牢牢掌控天下!”

秦王微微颔:“甚好,大权尽归寡人。可你如何确保监察御史不会与地方官员沆瀣一气,蒙蔽寡人?”

“此事易也!朝中儒生众多,其主张未被采纳,何不派其赴任监察御史?这些儒士视名节重于性命,区区财帛难以动摇其志。若其检举有功,赐其清名又有何妨?自然,其中亦有贪利畏死之辈,但终究少数。若善加引导,未必不能为父王所用!”

秦王眼中闪过诧异:“你何时变得如此机敏?你向来推崇儒术,如今反倒利用起他们了?”

“儿臣研习儒术,正是为了知晓其利弊,而后用于治国之道。儿臣所理解的儒术,与常人不同,恰恰适用于天下一统的大秦!”

秦王颇感兴趣:“哦?说来听听。”

“自周桓王以来,百家争鸣,而今脱颖者不过儒、道、法、墨四家。治国之策,自当取其利而去其弊。儿臣以为,可采四家之长分而用之:其一,以儒术统一万民思想,使其成为王权之屏障……”

秦王皱眉打断:“儒生皆劝寡人效法古制,尊儒岂非自缚手脚?”

“父王明鉴,儿臣所言儒术非腐儒之见,而是治国之器,统御万民之公器!”

其二,行春秋大一统之策,罢黜诸子百家,独尊儒术,必得天下文士拥戴。彼辈掌监察之权,又可四方传扬新儒学,定能稳固民心!

其三,需以孝道治民,确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辅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合称三纲五常!"

如此便可名正言顺将天下权柄集于父王之手,保社稷安稳,疆土永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