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 > 第69章(第2页)

第69章(第2页)

"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

声浪此起彼伏,从文官到宗室,自郡守至将领,满朝皆拜。

秦王自御座起身,龙颜大悦:"众卿平身。既天下共推此议,寡人当顺应天意,受此尊号。大典之后,将祭告天地祖宗,昭示寰宇!"

"陛下圣明!"

朝议再开,秦王正色道:

"治国之道,贵在兼听。寡人深知刚愎自用乃取祸之道。今日不妨共议百家学说——

孔门倡仁义,周游列国;法家行变革,掀起滔天巨浪;

墨者虽不为诸侯所用,却以奇技机关立足世间;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治国讲究休养生息;

阴阳家推演五行,参详国运玄机。

然我大秦能有今日,全赖商君变法之力。诸位当知,法家于我大秦之功,无可争议。"

言罢,秦王拂袖归座,目光如炬扫视群臣。

朝堂之上,群臣聆听秦王话语,皆深以为然。大王所言极是,大秦能一统天下,法家居功至伟,其次便属纵横家。

无论是法家还是纵横家,初入仕途时皆以儒家为根基。孔子之道虽好,但儒家思想却被古礼束缚数百载,难有寸进。

那些只会死读圣贤书的儒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还自以为这才是儒家正道,若有不同见解,便斥为背弃师门。孔子所述的大同世界,成了这些儒生心目中遥不可及的理想。

但现实却是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在刀光剑影之下,谁还会理会什么仁义道德?动荡岁月里,顽固的儒者抱团自保,真正的智者则看透时局,明白仅靠空谈礼法,如何能平息这乱世烽烟?

于是他们突破桎梏,探寻救世之道。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墨子。这位墨家开山祖师,最初也是儒家门徒。但他最终选择自立门户,因他追求的,是众生平等,而非只为贵族服务的礼法制度。

墨家学说处处为平民百姓考量,故在民间迅传播,很快就在诸子百家中崭露头角。然而列国君王却对墨家颇为忌惮,因其学说动摇统治根基,更因其组织严密,们奉钜子为尊,竟将君王置于其次。

可即便如此,列国又不得不与墨家往来。因为墨家乃战国时期屈一指的军械制造商,常有新式兵器问世。若不向其购买,恐敌国先得,到时战场之上便要吃亏。

正是靠着坚实的民众基础和雄厚的财力,墨家虽不受君王待见,却能与儒法两家比肩,甚至一度声名远播。毕竟,贸易从来都是暴利行业。

如果说魏国是大秦的人才摇篮,那儒家就是诸子百家的启蒙之地。各家俊杰,大多曾受儒家熏陶。毕竟要出人头地,必先读书明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此读书人入门,往往先接触儒家思想。

这也解释了为何儒家虽不被列国重用,却仍是当世显学。反观法家,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赌徒,他们渴望变革,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法家盛行之因

法家之兴,全赖各国君主任用。他们的靠山便是当朝君王,唯有君王支持,方能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然而,这样的变革往往触及旧贵族的利益,最终也令他们落得凄惨下场。

他们为心中理想,甘愿如飞蛾扑火。待一国由弱转强、国力鼎盛之时,他们却只能黯然退场,不得善终。

法家变法,无一能逃此宿命。变法愈深入,触动保守派利益愈多,终有临界点爆。即便君王亦难保全,更何况君王未必愿保。变法已成,何须再得罪众人?为君者求稳,如商鞅,虽天纵奇才,最终仍受车裂之刑。下令处死他的,正是雄主惠文王。惠文王岂不知商鞅之法之利?然而,为秦国之稳,商鞅必须死。

此乃君王之决断!

朝堂之争

如今,法家仍占据大秦朝堂半壁江山,几乎无人能与之抗衡。秦王欲一统天下,唯有法家能提供进取之策。

“众卿,法家之功有目共睹。如今天下已定,治国之道,亦需完整策略。寡人决意以法家为根本,辅佐大秦治理天下。寡人登基称帝,当定思想主次,否则百家争鸣,朝政必乱。此亦尔等读书人之博弈。今日,若有异议,提出,待日后定下,莫怨寡人不给机会!”

秦王话音未落,朝堂已掀起激烈争辩,文臣各执己见,武将茫然无措。

“治国当以我阴阳家为本!我观天象,测国运,岂是尔等所能?”阴阳家高声道。

“荒谬!若天下全凭天意,何须治国?回家躺着便是!”有人冷笑。

“治国须重农!有粮方有强权,粮在手,天下我有!”农家反驳。

“可笑!若无强军护国,何来安稳种地?当以兵家为先!”兵家不甘示弱。

法家:王上已言明,我为主,何须再争?

墨家:天下一统,当行兼爱,构建大同!

儒家:此乃我儒家之言!

道家:休养生息,以德服人,方为上策!

儒家:此亦我儒家之论!

陈驰立于殿中,含笑望向李斯,眼中锋芒暗藏。

“廷尉大人,依大人之见,这治国方略最终会归属哪家学派?”

喜欢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请大家收藏:dududu大秦:改写历史,拓万里江土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