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一叶书库>[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 第99章 99 触柱先生(第4页)

第99章 99 触柱先生(第4页)

荀爽亦停下话语,目光扫向门。

吱呀一声,门扉推开。谢乔立在门外,“慈明先生,我为你带来助力。”

她说着,侧身让开通路,只见一位老者缓步踏入。

其人面容清癯,一袭素雅儒袍,步履从容间,目光平和温润,自带书卷气,又沉淀着久历世事的通达稳重。

来人正是蔡邕,蔡伯喈。

自随谢乔迁至凉州,与女蔡琰团聚後,他便定居榆安潜心治学,偶尔也去官学讲课,与好学的谢均有过几面之缘,甚至指点过其学问。

荀爽看清来人,面上被打扰的不悦霎时褪得干干净净,转为十足的讶异。

他整了整衣袍,快步迎上:“伯喈贤弟?”

一声称呼,带着疑问,更透着同为大儒间那份敬重中夹杂的审慎。

蔡邕目光平和地扫过静室,落在荀爽身上,微微颔首,唇边漾开一丝浅笑:“慈明兄,多年不见,风采依旧。”

他又看向一旁同样起身行礼的谢均,眼中带着温和的赞许。

谢乔适时开口解释:“时间紧迫,谢均天资聪颖,又有慈明先生倾囊相授,本已是极大助力。但对手毕竟是康成公,多一位大儒从旁指点,或许能多觅得几分胜算。”

“伯喈先生在古文经学,尤其《左传》丶音律丶文字训诂上的造诣,当世罕有其匹,或可与慈明先生所长互为补充。”

她这话既擡举了蔡邕,也顾及了荀爽的面子,点明了请蔡邕来的实际用意——补强短板,力求万全。

荀爽捋须的手微微一顿,目光在蔡邕和谢乔之间转了转。

他明白了谢乔的意思。

郑玄学究天人,经学驳杂精深,自己虽有信心,但若能得蔡邕之助,确实把握更大。

尤其是蔡邕精通的那些领域,恰恰也是郑玄常引以为据之处。

只是,同教一人,方法丶侧重难免有异,七日之内,能协调好吗?

他看向蔡邕,神色郑重了许多:“只是时间仓促,你我二人同授,恐……”

蔡邕摆了摆手,神态自若:“慈明兄不必过虑。你我治学,虽偶有路径之别,然大道同归。”

“如今目标一致,皆为助此子应对康成公,老夫自当全力配合,查漏补缺,绝不干扰慈明兄的主导。”

他看向谢均,目光变得锐利了些:“谢小郎君,接下来七日,怕是要更苦了。”

谢均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能得两位先生同时指教,均三生有幸,再苦再累,亦不敢有丝毫懈怠!”

荀爽见蔡邕姿态放得坦荡,心中最後一丝疑虑也打消了。

两位当世顶尖的大儒,为了同一个目标,即将在这小小的静室内,联手锻造一件或许能震惊天下的“作品”。

他重新坐下,眼神比之前更加坚定。“好!既如此,伯喈兄,请!”

蔡邕的到来,不仅仅是注入了新的力量,更像是在原本紧绷的弓弦上,又增加了一道强劲的助力。

谢乔悄悄退了出去,轻轻掩上门。

能做的她都做了。顶配的老师请来了,剩下的,就看谢均自己,以及这看似不可能的七天了。

蔡邕与荀爽,虽同为声名显赫的大儒,然治学之路与侧重之处,却各有千秋。

荀爽更重宏大框架的构建,善于把握经义的整体脉络。蔡邕则于细微处见真章,对字句的训诂考辨尤为精深。

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形成了默契,联手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对郑玄的整个学术体系进行彻底的剖析。

荀爽负责搭建骨架,让谢均理解郑玄思想的核心逻辑。蔡邕则负责填充血肉,于细枝末节处反复打磨谢均的应对。

这般全方位的锤炼,旨在不留任何明显的短板。

在两位大儒的指导下,谢均开始展现出他那知己知彼的优势。

他不仅仅能准确复述郑玄的核心观点,例如郑玄对于《周礼》的整体构想,或是其在《毛诗》笺注中对特定诗篇的独到见解,这已让荀爽刮目相看,暗自点头。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起郑玄的语气神态。那略带沙哑却掷地有声的语调,阐述观点时微微扬起的下颌,仿佛郑玄其人亲临。

甚至连郑玄辩论时的独特节奏——那种先慢後快,层层推进,最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定论的风格,他也能把握得八九不离十。

他甚至能模仿郑玄在引述关键经文前,那标志性的丶略显悠长的停顿,以及在驳斥对方观点时,语速陡然加快,字字珠玑的压迫感。

有时,他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一些不易察觉的口头禅,比如在阐述某个得意观点後,习惯性地加上一句“此乃通儒之见”。

或是在引经据典前,那一声轻微得几乎听不见的清嗓,仿佛在整理思绪,又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权威。

又或是在阐述关键论点时,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炯炯,仿佛要将自己的见解深深镌刻入听者心中。

偶尔,谢均还会不自觉地带出郑玄在陷入深思时,食指无意识轻叩桌案的细微动作,或是那句在辩论胶着时常说的“此论,容老夫三思”。

这细致入微的模仿,让一旁的蔡邕与荀爽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惊异。荀爽抚须赞叹:“不仅得其言,更得其神!此子若非亲炙康成公,断难至此!”

蔡邕则更关注细节,补充道:“慈明兄所言极是。方才他引《毛诗》为例,那音韵顿挫,与伯喈公(指郑玄)如出一辙,尤其在几个古音字的处理上,分毫不差。此等模仿,非朝夕之功,更需过人之悟性。”

两人啧啧称奇,对谢均的潜力又高看了几分。

于是,蔡邕与荀爽对视一眼,心中有了计较,便轮流扮演起郑玄的角色。

“谢小郎君,”荀爽此刻已完全代入郑玄,声调沉稳,带着一丝考较,“你方才所言《尚书》大义,固然有理,但若依老夫之见,孔壁古文与今文之争,其核心在于传承之正朔。你如何看待其中微言大义的失传与重构?”

他模仿着郑玄惯有的姿态,一手轻捋胡须,一手置于膝上。

谢均深吸一口气,眼神一凛,竟也学着郑玄的样子,微微颔首:“依晚辈浅见,康成公于此,当会言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