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大赦天下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光大亮,杜甫去松阳县上值了。
杨氏蹲在屋後的那片新垦的菜畦边。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松软的泥土,小心翼翼地将三枚黄褐色的块茎放入土中。这些被丈夫称为土豆的奇怪东西,说是仙种。
“每枚要切三到四块,每块上必须留有芽眼。。。”杨氏喃喃重复着杜甫告诉她的话,手中的菜刀在闪着寒光。
她犹豫了片刻,终于下定决心般将第一枚土豆放在木板上。
刀锋切入土豆的瞬间,杨氏忍不住屏住了呼吸。淡黄色的内里显露出来,带着些许透明的汁液。这奇怪的质地让她想起去年冬天饿极了时挖到的野葛根,但比那要饱满得多。
“娘,这是什麽呀?”宗武揉着眼睛站在她身後,好奇地望着这些奇怪的块茎。
杨氏回头看了眼儿子,又望了望屋内。杜甫已经出发了,宗文还睡着。
“嘘,小声些。”杨氏压低声音,“这是你爹从。。。从仙境带回来的种子。”
“能吃吗?”宗武的眼睛亮了起来。
杨氏心头一紧。去年的饥荒记忆犹新,那时他们不得不挖野菜丶剥树皮充饥。小女儿就是在那时夭折的。。。她摇摇头,甩开这些痛苦的回忆。
“姜县令说,这些种出来,一亩地能收二十石。”杨氏说着自己也不太相信的数字,“够我们全家吃好久好久。”
“二十石!”宗武惊呼,随即又捂住自己的嘴,“那比麦子多好多!”
杨氏点点头,继续切分剩下的土豆。每一刀下去,她都担心会不会切坏了这些珍贵的种子。杜甫说这是很珍贵的东西,整个大唐只有这些。
切好的土豆块在木板上排成一排,每一块上都有一两个小小的凹坑,姜县令说那叫芽眼,是会长出新苗的地方。杨氏拿起一块仔细端详,实在难以想象这麽个丑东西能长出什麽来。
她甚至想象不出这个东西怎麽吃。
“娘,我帮你!”宗武兴奋地拿起一块,要往土里放。
“等等!”杨氏急忙拦住他,“要先晾干切口。”
她按照杜甫转述的方法,将切好的土豆块放在阴凉处晾着。这期间,她继续整理菜畦,把土块敲得更碎,又混入了一些草木灰。
这块地是他们新开的,土质贫瘠,种什麽都长不好。杨氏暗自祈祷这仙种能适应这样的土地。
正午时分,切口已经干燥结痂。杨氏带着宗武开始正式种植。每一块土豆都被小心地埋入土中,芽眼朝上,覆盖约两指厚的松土。
“要隔开这麽远。”杨氏用手比划着,让宗武将土豆块均匀地分布在菜畦里。虽然只有十几块,但按照姜县令的说法,等收获时,每一株下面都会结出许多新的土豆来。
种完後,杨氏舀来清水,轻柔地浇灌。水渗入土壤,很快就不见了踪影。她望着这片刚种下的菜畦,心中半是期待半是忧虑。
“娘,它们什麽时候能长出来啊?”宗武蹲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仿佛这样就能看见地下的变化。
“姜县令说,大概十天左右会出苗。”杨氏摸了摸儿子的头,“去叫你哥来帮忙扎个篱笆,别让鸡鸭糟蹋了。”
宗武蹦跳着跑开了。杨氏独自站在菜畦边,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是不相信丈夫,只是这些年经历了太多失望。
从长安到凤翔,从秦州到同谷,每一次他们都以为会有转机,却总是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些奇怪的土豆真的能如姜县令所说,解决他们的温饱吗?更重要的是,如果真如杜甫所言要献给朝廷,会不会又像从前那些诗赋一样,石沉大海?
杨氏摇摇头,将这些疑虑暂时压下。无论如何,先把它们种活再说。
很快到了傍晚。
屋前的夕照将两个等待着的小小身影拉得老长。
宗文和宗武像两只嗅到蜜糖的小雀儿,扑棱棱地撞进父亲怀里,把杜甫撞得踉跄後退了半步。他宽大的衣袖此刻却被四只小手扒拉得簌簌作响。
“爹,这次有酥糖不?”宗武踮着脚,鼻尖几乎要探进衣袖的缝隙。这孩子嘴角还沾着早晨的米,眼睛却亮得惊人。
父亲太好了,父亲被仙人招聘之後有许多新奇的吃食,真好,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宗文到底年长两岁,强忍着没伸手,却把弟弟的衣角攥出了褶皱。杜甫瞧见大儿子喉结滚动了几下,多大的孩子也会贪这一口甜。
“莫急。。。”杜甫手指解开绳结,摸出个粗布小包。油渍早已渗透布料,在夕阳下泛着可疑的亮光。
这是今早姜县令给的,说是什麽煎饼果子,听起来就很新奇,杜甫舍不得吃就又给带回来了。
两个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宗武的指尖刚碰到煎饼果子焦脆的边缘,就像被火烫了似的缩回去,在衣襟上反复擦拭。宗文则突然端正了姿态,竟有模有样地作了个揖:“阿爷先用。”
杜甫的鼻腔猛地一酸。
“都尝尝。”他将煎饼果子掰成三份,最大的一块塞给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