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有不少返城知青练摊儿呢。
叶满枝低声说:“这事说起来有些复杂。中央财政赤字比较严重,所以今年开始加大力度保护国营企业了,只有国企的日子好过了,上缴的利润更多,才能缓解财政赤字的情况。”
“那跟我开作坊有什么关系?”
“你们开厂是不是需要原材料?生产完以后,是不是得找门路销售,而且还普遍比国企产品价格低?”
五哥“嗯”了一声,“价格肯定要便宜一些,否则人家买国营大厂的香肠不好吗?”
“这不就是抢占国企原材料,扰乱市场秩序嘛。”叶满枝往上面指了指,补充说,“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其他人说的。所以,今年的个体不好干,我知道的两个私营厂都亏了。”
“……”
常月娥对儿子说:“幸好提前问了来芽,政策果然一天一个样。万一真把厂子办亏了,对你大舅家不是雪上加霜嘛。”
五哥无奈颔首:“我就是突然有个念头,不行就算了,还守在单位上班吧。”
“……”
常月娥和叶满枝都清楚,这念头不可能是突然冒出来的,保不齐已经合计一两年了。
要不是他刚当上副科长,可能早就提了出来。
叶满枝瞅瞅自家五哥,几十年过去,当年赶着马车在大集上倒卖小土产的青年,已经是坐四望五的人了。
大舅家那些表哥的年纪更是比她大上十多岁。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还能下定办厂的决心,其实挺难得也挺不容易的。
她心里有些不忍。
这时候不办厂,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难道要让这些哥哥等到七老八十再说?
她埋头吃了几口菜,在心里反复权衡后,给五哥提供了一个思路。
“哥,你们要是实在想办厂,其实还有个办法。如果能舍得下家里这一摊子,你们最好能找个乡镇办厂,为乡镇的农民服务。另外,跟乡镇政府保证,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招聘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厂工作,帮乡镇解决就业问题。”
常月娥忙问:“这样真能行?”
“嗯,他们不在城里抢占国营工厂的资源,不扰乱市场秩序,去农村为农民服务,城市工商管不到农村去。”
五哥仔细考虑着妹妹的提议。
去农村虽然不方便,但是能节约办厂成本。
在乡镇租用厂房的租金便宜,从农民手里收购生猪的价格也能更低一些。
就是交通真的不便捷。
不过,如果只做农村的生意,倒也无所谓交通便不便捷了。
常月娥帮着出谋划策,“要是真想在农村办厂,你就去通兰县老家,找你叶三叔帮忙。”
老五虽不是叶家亲生的,可是这几十年来是当亲生的养的,每次去农村还给老太太塞零花钱。
再说,常月娥自己也与婆家人相处得不错。
老五要办厂,回通兰县是最稳妥的。
叶满林也有这个打算,他心里骤然放松下来,笑着对妹妹说:“我先跟你嫂子,还有咱大舅那边商量商量,看看大家是啥意思。”
*
五哥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叶满枝这边刚给英国和日本投资商发出考察邀请,他那边已经办了停薪留职、完成工商注册,准备带着三个表哥一起开厂了。
叶满枝还忙着自己的工作,暂时没空管五哥的办厂进展。
办厂的后续情况,还是听自家闺女说的。
有言经常与五舅家的小妹妹联系,从小到大,大部分的衣服都给了珍珍,所以也就有了一个小耳报神。
“珍珍说,我五舅那厂子第一个月就赚了400多块钱!”
“这么多?”
叶满枝和吴峥嵘同时惊讶了。
要知道,那个小作坊里总共只有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