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元旦,比往年冷了许多。
但京音校内却热闹得不像冬天。
作曲系主办的元旦讲座开始前两小时,演奏厅外已排起了长队,队伍从正门绕到了东侧的教学楼,地上堆着一层层薄雪,被踩得亮。风吹得人睫毛都在颤,却没人离开。
“你说他今天真的会来吗?”
“怎么可能不来,这场讲座消息都放出一个月了,听说是校领导亲自请的!”
“不是,我是说他会不会临场变卦啊……林恩那个人,神龙见不见尾……”
“你以为他能不来?这次来了一堆媒体,还有国外的音乐教授,还有帝国乐院的副院长都飞过来了,就为这一场。”
“我抢票没抢到,只能站走廊……啧。”
“你知足吧,我都蹲了三天了……什么也没抢到”
演奏厅的大门此刻紧闭,却像一座沉默的宫殿,承载着被压抑至极的期待。
这座厅,能容纳上万人,配备的是国家级声学系统,平时只有交响乐级别的演出才会使用。今天却为一个人——只一个人——而开。
林恩。
这个名字,在国际作曲界意味着近乎传奇的神话。
他岁拿下意大利·莫利纳国际音乐大奖,是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博士毕业后,更是连续三年在世界现代作曲论坛封顶。可他本人却极少露面,低调得近乎神秘——偶尔的演出、讲座,皆为封闭或半私密性质,能一睹其风采者寥寥无几。
而今天,新年的元旦,这场唯一公开、预约制的讲座,在放票数分钟内便一抢而空。
连走廊都塞得水泄不通。
不只是音乐系的学生来了,表演、哲学、建筑、甚至美院都有人赶来。
还有不少“林恩粉”,他们穿着印有他名字的毛衣,手里举着自制应援灯牌——尽管这是一场学术讲座——他们还是把演奏厅外布置得像是要办粉丝演唱会似的。
后台。
京音安排的临时化妆室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整理讲稿和麦克风。林恩依旧穿着他那身偏冷调的高领衬衫,外套一件深灰色长西装,系着邱白亲手送给他的灰色领带,手里拿着一份薄薄的讲义。
他翻到第七页,忽地皱了皱眉,低声说:“这个‘再调性’的例子,删掉吧。”
身后负责联络的顾老师顿时一头汗:“可这是我们几个教授特别想听您说说的内容……”
“我不说他们也能讲。”林恩语气不重,却极具压迫感,“我讲的是结构,而不是风潮。”
顾老师连忙点头:“是、是,您说得对。”
林恩放下讲义,抬眼扫了一眼外头的走廊。
那一刻,他眉心竟微微一跳。
——好吵啊。
“怎么不维持秩序?”
他一句轻飘飘的质问,让身边所有人都背脊一寒。
“不是,是……实在控制不住了。”负责安保的老师苦笑着说,“今天走廊全是人。我们劝不动他们走,连楼下教学楼玻璃门外也堆了好几圈人……有些是粉丝,有些是音乐学者,还有些,是国际媒体。”
林恩眸色不变,只淡淡回了一句:“——真难为你们了。”
他没再多说,站起身,拿过那把墨绿琴匣。
那是他今天专门准备用来演示“调性连接段结构”的琴。
琴盒边缘,有一个非常细致的刻纹,是金属雕出的英文字母:
lynne
他指尖轻轻拂过那个名字,没说话。
外头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着为开场做准备,屏幕点亮、麦架调整、灯光聚焦。
而在那片人群之外,一道熟悉的身影终于在人群最边缘出现了。
——邱白。
他拎着一杯热可可,走到演奏厅的后门口,被守门的保安拦下。
“同学,今天不开放临时进场。”
“我有特别通行证。”邱白低声说,递过去那张写着“嘉宾助理”的卡片。
保安看了一眼,点头:“从这边绕上去,二层后台侧边。”
他小声道谢,进门时看了一眼里面——
那座巨大的舞台已经完全亮起,灯光暖金,台下座无虚席,所有人都等着,那个传说中“音乐雕刻者”的出现。